当前位置: 首页 > 期刊 > 《中国当代医药》 > 2013年第11期
编号:12691634
缺氧后肌阵挛5例临床与脑电图分析(2)
http://www.100md.com 2013年4月15日 中国当代医药 2013年第11期
     PHM为症状性肌阵挛,根据起源可分为皮质源性和皮质下源性。皮质源性肌阵挛多典型累及上肢、下肢和面部,可由动作和意念触发,并经常表现为非节律性、刺激敏感性和动作诱发性。Zivkovic SA等[6]曾报道,在特定区域刺激可诱发肌阵挛,如刺激患者三叉神经支配区域时诱发,而刺激其他区域时不能诱发。有时使用控制肌阵挛药物(如卡马西平、苯妥英等)反而触发肌阵挛发作,但机制不清[7-8]。皮质下源性是起源于皮层下结构、脑干、脊髓的肌阵挛经常表现为节律性,对刺激非敏感性。有时二者区分比较困难,尤其是缺氧后肌阵挛,就同一患者而言,可能是皮质源性,也可能是皮质下源性或者两者兼而有之。有作者报道患者安静时身体抖动及睡眠中全导暴发低中幅类棘慢、多棘慢波,与肌阵挛癫痫的广泛棘慢、多棘慢综合波暴发相似,极易误诊。仔细分析该波与肌阵挛癫痫的典型多棘慢波在形态上仍有区别,且心电监测可见与该波同步出现的伪迹 ......
上一页1 2

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,全文长 3529 字符